数字产业破千亿 “云”上观势
来源 :中国图书商报
“201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000亿元”,这个消息在此届数博会上甫一发布就引起热议。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字,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的收入规模达1051.79亿元,相比于2009年的799.4亿增长了31.57%。除了统计口径所带来的习惯性争议之外,更多的声音则是感叹数字出版发展速度的迅猛。
“看了报告之后,我们感觉压力很大,同方知网从事的是书报刊这些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出版,我们自认为做得还不错,但是占数字出版产业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对于这个千亿元规模的“大蛋糕”,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宏伟说。
作为数字出版领域的传统领跑者,知网一向显得务实和谦虚。但事实也正清晰地表明: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正在涌入数字出版这个巨大的行业中来。在千亿规模的市场诱惑面前,整个书业又呈现出哪些数字出版态势?
产业融合大势趋朗
7月6日~8日,作为国内数字出版行业规模最大的交流会展活动——第四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拉开大幕。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李伟、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于永湛、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李保忠,以及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元宁、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刘杰等出席了7月6日的开幕式。中纪委驻总署纪检组组长宋明昌参观了展览。
记者从组委会获悉,此届数博会参展企业比上届增加20%,参展面积更是比上届大幅增加60%。不少与会者都认为,经过4年的培育和发展,今年的数字出版博览会,比以往的规模和气势都有进一步增强。除了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出版企业外,包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移动通信企业及其他新型阅读终端企业都成为与会的主体,越来越多的业外力量参展,不仅预示着数博会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加,更重要的是,这也表明,业外力量进军出版、内容商联合技术商的步伐正在进一步加快,整个数字出版的产业融合大势日益明朗。
此次数博会上,一些新面孔纷纷亮相,参与到与传统出版商融合的大潮中来。去年刚刚组建成立的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直播星),挟着国有高科技企业的身份,强势进军数字出版领域。据公司董事总经理郑铸东介绍,直播星平台的定位是对出版单位“传统发行渠道的补充和扩展”。郑铸东认为,目前国内的数字出版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城乡之间、不同消费群体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息鸿沟”。而他们通过卫星传输,为农家书屋服务的内容传播方式,正是航天产业与出版产业、影视产业相互融合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合作模式。
除此之外,一些电子商务大鳄在数字出版领域的试水行为也动静颇大。继今年上半年首次在哈尔滨全国书博会上亮相之后,淘宝旗下的淘花网再次在专业展会上发声。阿里巴巴副总裁、华数淘宝总经理路鹏说,正是基于“未来数字产品在电子商务当中巨大的份额,广大消费者对数字产品极大的需求”这一判断,阿里巴巴决定投资成立淘花网,进军数字出版领域。
在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成勇看来,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现代社会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短信、手机音乐、手机阅读、手机报、手机杂志都是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产物。但他同时提醒,目前的出版商在技术商面前仍然具有较为弱势的地位。“产业融合,有个谁融合谁的问题,现状是双向不对称,信息产业融合文化产业多,文化产业融合信息产业少。”
“云”全面袭来
本届数字出版博览会的主题是“传统与现代融合,内容与技术共生”。那么,传统与现代、内容与技术之间的桥梁应该搭建在何处呢?不少与会者给出的答案都是“云”。
“云计算”近年已经成为整个IT及互联网行业最热的词汇,而亚马逊、谷歌及苹果这三家推动“云计算”的标志性企业,或多或少地都与出版业有着或明显或微妙的联系,因此,“云”必然成为让出版业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本届数博会上同样如此,贯穿会展始终的大大小小的主论坛、分论坛上,到处都能听到“云话题”,让不少人与会者打趣:参加这届数博会的论坛千万别让人“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在云计算时代,我们首先是要做云计算时代的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出版业提供IT基础架构的虚拟化解决方案,为出版业和数字教育提供构建云平台产品解决方案;第二个角色是打造云服务平台,开启服务新模式”,方正电子总裁杨斌称。据悉,方正和同方两家公司,双双打出了“云出版”、“云平台”等概念,在现场展位及论坛上进行了多方位的推介,引得了不少参展者的兴趣。尤其是同方知网,更是在展会上专门辟出了一块区域举办了连续多场的云出版论坛。
同样,在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大中华区产品战略部高级总监刘松看来,国内的出版业可以学习的两个标兵是美国的苹果和亚马逊,核心原因就是苹果和亚马逊的背后都有“一个融合各种媒体的云”。记者获悉,甲骨文近年来正在跟一些国内大的出版机构合作,帮助出版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容资源云,并把过去出版的所有重要的经典著作和数字版都变成内容云。
显然,在数字出版领域,这场“云”已经全面袭来并来势汹汹,对数字出版的未来走向也必将产生更深的影响。
内容“再加工”成为共识
把纸版书的内容直接“搬”上网,并通过PC、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终端供读者阅读,一直是出版的主流产品模式。但从这次数博会上来看,这种现象正在发生着悄然改观——对内容资源的深加工及再加工,已经成为众多数字出版企业的共识性选择。
“现在几乎每家数字出版企业都会做扫描、加工、转化的工作,当然,在数字出版初期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这带来的是极大的浪费,并且效率低下、质量低下,这绝对不是技术对内容的终极目标。技术对内容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内容的产出更加有质量、更加有实效性”,我国台湾数字出版联盟理事长、城邦出版集团CEO何飞鹏对于目前数字出版过程中对内容资源形成的极大浪费感到十分惋惜。在他看来,现在的出版商要想在数字出版领域得到更多的读者认可,就必须尊重网络用户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而仅仅把数字内容“平移”到数字平台上是不够的。
“如果你是一家红酒杂志出版商,手中有全世界的红酒图片和酒庄资料库,你推出一款关于红酒知识的APP一定会大卖。”何飞鹏认为,传统出版商手中都握有大量的优质内容,关键是对这些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重新挖掘和编排,并通过新的数字媒介传播,这样更能帮助内容商在数字出版领域赢利。
在此种背景下,一些领先的数字出版企业开始悄悄地在内容深加工领域发力。作为此次数博会的另一家主宾企业,龙源期刊网总裁汤潮更是提出了“从数字发行向媒体服务”的理念,认为数字出版平台在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内容之后,必将向内容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数字出版的下一步发展,必然是实现“把每个人需要的知识内容,以他需要的量,以他需要的时间和阅读方式来推送给他,使他通过电脑、网络、手机、iPad等任何终端形式随时获得”,汤潮说。(李鹏)
来源 :中国图书商报 本文采编:贾红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