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校质量抹黑出版单位应该脸红
来源:《京华时报》
新闻出版总署近日公布了24种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养生保健类图书名单,有出版单位负责人表示“无条件服从总署的决定”。图书出版主管部门的严肃态度,以及被曝光出版单位的积极配合,令人想到一个久违的词:令行禁止。
这起码表明两点:一是不合格养生书的质量 ,确实让人看不下去了;二是出版这些不合格养生书的单位对产品质量“心知肚明”。以此为标志,养生书终于结束了“浑水摸鱼”的好日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新闻出版总署并非因为内容原因喊停某类图书,而是从技术角度“封杀”不合格图书。所谓“编校质量不合格”,按照业内的理解便是,行文潦草,病句频出,错别字开会,排版混乱等等。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就如同掺杂了沙石的食品,令人难以下咽。在被勒令收回销毁的24种养生书中,赫然出现了一些畅销书的名字。此类码洋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图书,居然都是“低劣产品”,可想其他跟风出版的图书,质量能高到哪里去。
按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在曝光不合格图书名单的同时,也应该公布其差错率究竟到了什么地步,这算是给其他粗制滥造图书的出版单位的一个警示。
在其他出版领域,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同样严重。来自《新闻出版报》的报道显示,一本《现代汉语大字典》的差错率达到了万分之十三,而《咬文嚼字》曾公布数据,在对382种出版物进行检查后,合格率不足20%。所以,这次板子不仅打在养生书的屁股上,其他出版劣质图书的单位也应该感到脸红。
本文采编:贾红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