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要替传统出版还三笔债
http://www.bkpcn.com 来源:出版参考
相比西方出版业,我国现代出版的发展并不成熟,更谈不到完善。可以说,我国传统出版产业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发展体系与框架。虽然,数字出版给了我国与国外出版业一个相同的起跑线,但出版产业与出版文化的固有差距依然会成为将来发展的短腿。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数字出版要替传统出版还债,或者说补课。当然,这种还债其实也是重要的商业机会。机会至少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读者社群的培育。尤其在小说阅读领域,国外的读者俱乐部极为发达,是传统书业中作者、出版商、读者相互交流的主要平台。笔者在英国参加过几个大作家的读者会活动,其运作模式、规模、用户忠诚度不亚于流行歌星的歌友会。出版巨头贝塔斯曼其实就是依赖这一模式而建立帝国的。而国内出版社在读者服务方面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出版社多把边缘员工、退休职工安排管理读者服务,业务也只是邮购、退换书而已。数字时代,国内的原创小说网站,比如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等建立了类似的网络读者社群,以此作为原创内容销售的渠道。不过,缺乏了传统出版商与大牌作家的参与,这些读者社群太草根了,缺乏文化底蕴与社会认可。这一领域是数字出版的一大机遇。
第二,书评人与书评氛围。“我国出版业没有书评。”任何一个看过《纽约时报》书评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以宣传软文,或者你好我好的歌功颂德为主的中国书评只是一个形式,一个外壳。引导消费,评点江山的职能完全没有体现出来。书是内容消费品,不读完不知好坏。所以,书评人的引导与推荐至关重要。公正、批判性的书评氛围是出版业能否真正向着有品位、有内涵、有水准的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国内书评规模很小,更重要的是,缺乏公正与批判精神。各大媒体给钱就说好,一起忽悠读者,这种氛围要不得。数字出版时代,书评领域,点
评类网站大有可为。
第三,作家经纪人。由于我国出版业真正商业化的时间很短,而且国内出版业有一个非常恶劣的文化,那就是把作者视为弱势群体。拖欠稿费,压低报酬,雇佣枪手,是国内出版业内容制造方面的主要问题。在如此一个轻视作者劳动的产业环境中,作者都泥菩萨过河,哪里还有经纪人的利润空间。这也是我国文化缺乏原创力的一个症结所在。西方出版业的畅销书作家一般只管埋头写作,一切俗务均由经理人代办。正是在一流的经理人与经纪公司的运作下,才诞生了诸如斯蒂芬·金、丹·布朗这样的超级畅销书作家。数字出版时代,国内出版业要补上这一课。(任 翔)
本文采编:贾红薇